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之窗>>海西科技>>正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2018-04-02 09:23  

一、以科技增活力,力促海西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充分发挥“柴达木生物资源研究院”作用,做实“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通过研究院将科研成果进行转换,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积极引进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通过引进专家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结合柴大木盆地的优势资源,更加合理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通过入股、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中小微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到年底,力争全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2-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家。到2020年,力争全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 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我州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目前已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重点实验室4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企业22家,院士工作站6个,新建德令哈、格尔木2个众创空间。积极衔接建立海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各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的聚集,为推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搭建科技研发平台,为“四个转变”提供保障

一是依托青海中航资源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共建共享新材料实验室。开展过低品位钾矿矿样分析和太阳能辅助溶解重结晶等各种实验研究工作;在太阳池辅助盐矿蒸发重结晶及相关新能源技术、高纯钾镁氯化物和硫酸盐及其它各种新型无机盐产品等研究方向与海西州企业加强合作研发。二是依托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建共享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室,开展高效锂电池、新型电容器及镁、锂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研究,开展镁、锂研发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引进和培养镁、锂产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依托海西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州内枸杞生产企业与成都大学合作共建特色生物研发中心(实验室),开展枸杞、白刺、沙棘等资源创新与利用,良种培育及栽培,有效成分提取鉴定,产品贮藏保鲜与生产工艺开发研究与示范以及微生物鉴定与检测。

三、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力促我州科技工作提质增效

(一)着力促进四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海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大做强盐湖化工产业。以创建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盐湖化工产业演进升级为重点,以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为突破,组织开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攻克了青海盐湖低品位难开发钾盐高效利用技术,复合熔盐、氢氧化钾、硝酸钾、钾氨复合肥料等盐湖高端钾盐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巩固提升油气化工产业。加强油气资源勘探、钻采及高效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清洁汽油、柴油生产、原油深度加工等技术能力;三是做实煤化工产业。引进和消化吸收煤气化技术、低阶煤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延伸发展下游有机化工产品;四是做优金属冶金产业。加强矿山采掘、低品位矿采选冶、多金属矿综合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等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是支撑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一是组织实施新能源研发基地建设。重点突破风力发电、光热发电、光电转化、储能储热、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关键技术,推动实施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光热拆解飞机回收碳纤维、高原热气流发电实验等项目。二是培育打造新材料产业。开展锂、镁、铅、锌等金属冶金产业开发技术研究,重点攻关新型储热储能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在镁基合金、石墨烯、有机高分子材料、电池级碳酸锂、金属镁研发、新型电池材料、晶须材料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三)强力推动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发展特色生物产业是资源优势转化和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了良种良法栽培、无公害和有机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重点组织枸杞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展枸杞高效活性成分生物制品、特色保健品开发与研发。二是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推广应用了牛、羊选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犊牛早期断奶及补饲技术、畜用电子标识技术应用、疫病防治技术、牧草加工等技术,有力推动了海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州产业发展中开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亟待解决。

(二)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数量不多。目前我州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主要分布在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领域,创新机构和平台的数量缺口较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很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在资源共享、成果研发等方面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科技人才短缺,技术支撑依然不足。一是围绕我州主导产业,从事应用研究的高层人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中层次人才和生产中熟练操作工都严重短缺。二是企业环境吸引力不足,高端人才仍然缺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海西州科学技术局   电话:0977-8223843    信箱:hxzkjj@163.com

技术维护: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青海ICP备05001235

copyright@2017 www.jinglongyue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公网安备 63280002000103号